這是一首描寫以煮鹽為生的窮灶戶的詩。詩的首二句描寫灶戶居室之陋和夏日煎鹽之苦,末二句寫與煎鹽之苦相比,在炎日下偷閑就可以看作是乘涼了,通過對比,深切地表現(xiàn)了灶戶之苦。全詩真切易懂,樸素自然。
首句“白頭灶戶低草房”,描寫勞苦一生的已經(jīng)白發(fā)蒼蒼的灶戶居室之陋;第二句“六月煎鹽烈火旁”,描寫夏日煎鹽之苦,概括了灶戶們的無限辛酸,也包括了詩人的無限辛酸?!度绺蘅h志》對灶民的生活有所記載,可以參看。他們的居處是“縛草堤坎,數(shù)尺容膝,寒風砭骨,烈日鑠膚”;他們夏天煎鹽的情況是“暑日流金,海水百沸,煎煮燒灼,垢面變形”。這些記載,可為此詩首兩句作注。據(jù)吳嘉紀詩最早的刻本(康熙初周亮工所刻賴古堂本),白頭句作“場東卑狹海氓房,六月煎鹽如在湯”,可以參看。白頭句造語更為平易樸實,近乎白描,似勝于原來的場東句。以平易之語,寫驚心之情,更能表現(xiàn)吳嘉紀詩的特點。
讀完首兩句,已可想見灶民之苦。但詩人并不滿足于此,即不滿足于一般的藝術效果,而要求充分的能夠震撼人心的效果。三、四兩句出人意外:和煎鹽之苦相比,在炎日下偷閑就可以看作是乘涼了。人們不一定有煎鹽的經(jīng)驗,但在烈日下流汗的經(jīng)驗是有的。兩相比照,就可以更深地體會到灶戶之苦,詩人所要求的藝術效果也就達到了。
吳嘉紀寫過不少反映灶戶和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詩。但一首絕句,只能選取最有特征的斷面,寫出詩人最深的感受。這首詩只集中在夏日煎鹽一點,加以獨特的處理,如三、四兩句是一般詩人想不到寫不出的。這是這首詩的成功處,也是詩人的高明處。
參考資料:
1、田寶琴等編,詩詞曲賦名作鑒賞大辭典:詩歌卷,北岳文藝出版社,1989,第1467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