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久久久,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,四虎4hutv永久在线影院,免看**毛片一片成人不卡,在线视频三区,se94se欧美,欧美国产日韩综合

查詢

水調(diào)歌頭·與李長源游龍門

灘聲蕩高壁,秋氣靜云林?;仡^洛陽城闕,塵土一何深。前日神光牛背,今日春風馬耳,因見古人心。一笑青山底,未受二毛侵。
問龍門,何所似,似山陰。平生夢想佳處,留眼更登臨。我有一卮芳酒,喚取山花山鳥,伴我醉時吟。何必絲與竹,山水有清音。
補充糾錯
上一篇詩文: 論詩三十首·其二
下一篇詩文: 論詩三十首·其六
譯文及注釋 補充糾錯
譯文
八節(jié)灘的急流聲回蕩在龍門峭壁間,秋氣籠罩著寂靜的山林?;仡^看看洛陽的城樓,塵土是多么的深厚。以前我們像王衍一樣曠放超逸,到現(xiàn)在行為也不被世俗人所理解,由此可見古人的心性。不要計較塵世功名得失,徜徉山水,怡然自得,白發(fā)自然不容易長出來。
要問龍門的風景跟何處相似,跟山陰道一樣美不勝收。是我生平夢想最好的地方,留待以后再來游覽山水。我有一卮芳香的美酒,呼喚多情的山花,可人的山鳥,陪伴我飲酒賦詩。不需要樂器,山水自有美妙的聲音。

注釋
水調(diào)歌頭:詞牌名,又名“元會曲”、“凱歌”、“臺城游”等。上下闋,九十五字,平韻。
李長源:即李汾,字長源,太原平晉人,為元好問“平生三知己”之一,以才華卓絕、磊落有氣節(jié)知名當世。
龍門:又稱伊闕,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。兩山對峙,東為香山,為唐朝詩人白居易晚年歸隱處,西為龍門山,石壁峭立,伊水自其中流過。相傳大禹治水在此疏流。
“灘聲”句:此二句寫龍門山水勝景。
城闕:指城樓。
一何:何其,多么。
前日:以前。
神光牛背:典出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晉王衍為族人所辱,不以為意,與王導同乘車時勸導說:“汝看我眼光,乃出牛背上。”注云:“蓋自謂風神英俊,不至與人校(計較)。”神光,眼神,目光。
春風馬耳:唐李白《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》:“世人聞此皆掉頭,有如東風射馬耳?!庇鲗ν饨缱h論置若罔聞。李長源好議論,性偏躁。以上兩句有勸勉之意。
二毛:頭發(fā)花白。
山陰:在今浙江紹興,古代著名風景名勝之地?!妒勒f新語·言語》:“王子敬云:‘從山陰道上行,山川自相映,使人應迎不暇?!贝酥^龍門美景甚多,如同山陰道。
“留眼”句:化用杜甫《渝州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》:“船經(jīng)一柱觀,留眼共登臨”。
卮(zhī):酒器,容量四升。
絲竹:指琴瑟、簫笛等樂器,此泛指樂器。此句化用左思《招隱》:“非必絲與竹,山水有清音”。

參考資料:

1、蕭少卿編著.《古代游賞詩詞三百首》: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,2014.09:第283-284頁

2、顧易生主編.《淮南皓月冷千山 南宋后期詞》:黃山書社,2016.12:第351-352頁

3、(元)元好問著;王樹林選注.《元好問》:大連出版社,1998.03:第53頁

4、姚華,趙存編.《中國歷代詩詞酒句薈萃》:北岳文藝出版社,1993.02:第142-143頁

5、(宋)李清照等著.《李清照·姜夔·辛棄疾·元好問合集》:時代文藝出版社,2000:第299頁

展開?
創(chuàng)作背景 補充糾錯
  這首詞是作于金宣宗貞祐四年丙子(公元1216年)。這一年,詩人在女幾山躲避兵亂,與李長源分別。后又從洛陽返回三鄉(xiāng)與李長源一起游龍門。該詞便是游龍門時所作。

參考資料:
1、(金)元好問撰;趙永源校注.《遺山樂府校注》:鳳凰出版社,2006.05:第7頁
展開?
賞析 補充糾錯
  這首詞借景敘情,以煙霞泉石的真淳古淡,反襯出塵世的污濁紛攘,寄托了詞人蓄之已久的“塵泥免相浣,夢寐見清潁”的思想情趣。全詞語句清新自然,詩意又古樸雅致。全篇自然傾瀉,真情實感流露筆端。

  上闕起首“灘聲蕩高壁,秋氣靜云林”,首先攝入其筆的,是“灘聲”之壯,“云林”之靜。詞人先以灘聲之筆,點出了洛陽龍門的特有景色,起到了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。“蕩”字為傳神之筆,寫出了水急聲喧的非凡景象?!办o云林”也寫出了秋日風和、云止林靜的特有畫面。詞人寫景,用筆甚簡,以短短的二句,包容龍門山水之勝,一動一靜,有聲有色,相映成趣,其間融進了詞人對祖國河山的由衷熱愛。下面筆鋒陡轉,以“回頭”一語領起,將遠在北面的古都洛陽的“塵土一何深”重重提出,恰與此地明潔的云林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。對照的不單一是自然景色,還有關于仕與隱,爭競與安恬,以及對其間苦與樂的觀感、評價,都隱寓于中,表達了詞人厭棄利名追逐、世俗擾攘的情操。繼而,詞人又緊扣人事,連用兩個典故,來比況其摯友李長源情懷高朗,卓而不群。以以前風景之趣喻人生處世之道,由景道情,極其自然。詞人借古人之事對摯友激勵,勸勉,寬慰,語意委婉,真情可見?!耙恍η嗌降?,未受二毛侵”,二句似承轉,由不計較世俗議論得失,轉到徜徉山水、怡然自得的心理情態(tài)。既寫出詞人自己的志趣與認識,又用以進勸友人。

  上闕由景物推向人事,又從人事兜回景物,終于二者融會于青山一笑之間,轉折開合,嚴謹自然。下闕,自然地轉入龍門登覽的情狀抒寫。

  龍門勝景,美不勝收。在短小的詞篇里,若具體稱述,難免顧此失彼。故而,詞人于下闕中以一問句發(fā)端,運用“山陰道上,應接不暇”的典故,總說龍門景色的豐富多彩,既補充了詞人筆下的畫面,回應了上闕首二句,又使詞意含蓄蘊藉,耐人回味。如此風光,夢中亦所向往。詞人此次與李長源是專程游龍門,用“留眼”字亦表出此處景物極吸引人,大可留連賞覽。正由于有上文對龍門景色的渲染作鋪墊,所以,下文的抒情自然流出。詞人聲稱要在此酣飲長歌,喚取山花山鳥相伴,欣賞天籟之音,在飛瀑流泉、鳥鳴花放的優(yōu)美環(huán)境中陶冶性情,并感染對方,使其同自己一樣遠離塵俗,潔身自好。這里一方面表現(xiàn)出詞人對和平、安定、寧靜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污濁的黑暗現(xiàn)實的否定,同時,也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、窮則獨善其身的傳統(tǒng)思想感情在其身上的體現(xiàn)。末二句寫龍門山上泉聲泠泠,清美動聽,直用左思《招隱》詩“非必絲與竹,山水有清音”成句,承接自然。

  該詞在藝術上的特點有三:

  其一,巧用對比,筆勢連轉,利用畫面和意緒的多重變換與剪接造成了令人驚艷的效果。寫奇景,出奇筆,成奇趣,這也是遺山詞的一個重要審美追求。

  其二,詞境恢宏闊大又自然清新,上闋寫龍門山水動人心魄,下闋寫山花山鳥又搖曳生姿,雄健中不乏深婉。

  其三,多用典故成句但化用無痕,古樸雅致又不失曉暢直白。上闋連用三典,下闋后半直接拈來杜甫詩“船經(jīng)一柱觀,留眼共登臨”以及左思詩“非必絲與竹,山水有清音”,用典的密度和力度不遜辛棄疾,但卻絲毫不見板滯與晦澀,與詞境融合圓美,語如己出。

參考資料:

1、肖劍主編.《宋詞鑒賞大典》:長征出版社,1999.11:第1869頁

2、齊存田著.《遺山詩詞賞論》:《中國文聯(lián)出版社》,2004.09:第294-297頁

3、張新科主編;王長順,黃元英副主編.《中國古代文學 中》: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,2018.08:第220頁

展開?
詩文作者
元好問
元好問
元好(hào)問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號遺山,世稱遺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、歷史學家。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、文壇盟主,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,被尊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詩、文、詞、曲。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,其“喪亂詩”尤為有名;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,可與兩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雖傳世不多,但當時影響很大,有倡導之功。有《元遺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

548 篇詩文

分享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