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197 2023-09-28
山藥
(侯寧極《藥譜》)
【異名】藷藇、署預(《山海經(jīng)》),薯蕷、山芋(《本經(jīng)》),諸署、署豫、玉延,修脆、幾草(《吳普本草》),藷(《山海經(jīng)》郭璞傳),山藷(《別錄》),延草(《兼名苑》),王芋(《雜要訣》)。薯藥(《清異錄》),淮山藥(《飲片新參》),蛇芋(《浙江中藥手冊》),野山豆(《江蘇植藥志》),山板術(shù)(《廣西中藥志》),白苕(《四川中藥志》),九黃姜、野白薯(《湖南藥物志》),扇子薯、佛掌薯(《藥材學》),白藥子(《杭州藥植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薯蕷
多年生纏繞草本。塊莖肉貿(mào)肥厚,略呈圓柱形,垂直生長,長可達1米,直徑2~7厘米,外皮灰褐色,生有須根。莖細長,蔓性,通常帶紫色,有棱,光滑無毛。葉對生或3葉輪生,葉腋間常生珠芽(名零余子);葉片形狀多變化,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,長3.5~7厘米,寬2~4.5厘米,通常耳狀3裂,中央裂片先端漸尖,兩側(cè)裂片呈圓耳狀,基部戟狀心形,兩面均光滑無毛;葉脈7~9條基出;葉柄細長,長1.5~3.5厘米;▎涡裕菩郛愔;花極小,黃綠色,成穗狀花序;雄花序直立,2至數(shù)個聚生于葉腋,花軸多數(shù)成曲折狀;花小,近于無柄,苞片三角狀卵形;花被6,橢圓形,先端鈍;雄蕊6,花絲很短;雌花序下垂,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,苞片廣卵形,先端長漸尖;花被6;子房下位,長橢圓形,3室,柱頭3裂。蒴果有3翅,果翅長幾等于寬。種子扁卵圓形,有闊翅;ㄆ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山野向陽處,F(xiàn)各地皆有栽培。本植物的藤(山藥藤)、葉腋間的珠芽(零余子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11~12月采挖,切去根頭,洗凈泥土,用竹刀刮去外皮,曬干或烘干,即為毛山藥。選擇粗大的毛山藥,用清水浸勻,再加微熱,并用棉被蓋好,保持濕潤悶透,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,將兩頭切齊,曬干打光,即為光山藥。
【藥材】①毛山藥:呈圓柱形,彎曲而稍扁,長約15~30厘米,直徑1.5~6匣米,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,有明顯縱皺及未除盡之栓皮,并少數(shù)根痕。質(zhì)較硬,斷面白色,顆粒狀,粉質(zhì)。氣微,味甘微酸,嚼之發(fā)粘。
②光山藥:呈平滑的圓柱形,長10~20厘米,直徑2~4厘米。表面淡黃白色,光滑。質(zhì)堅硬,不易折斷,斷面白色,粉質(zhì)。氣微,微甘味酸,嚼之發(fā)粘。以質(zhì)堅實,粉性足,色潔白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河南。此外,湖南、湖北、山西、云南、河北、陜西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貴州、四川等地亦產(chǎn)。一般以河南博愛,沁陽、武陟、溫縣等地(古懷慶所屬)所產(chǎn)質(zhì)量最佳,習稱"懷山藥"。
除上述正品山藥外,在少數(shù)地區(qū)尚有以日本薯蕷(長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,其塊莖習稱野山藥,土山藥,原植物參見"風車兒"條)、三角葉薯蕷(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西藏)等多種薯蕷屬植物的塊莖也作山藥使用。
【炮制】山藥:揀去雜質(zhì),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部軟化為度,撈出稍晾,切片曬干或烘干。炒山藥:先將麩皮均勻撒布于熱鍋內(nèi),俟煙起,加入山藥片拌炒至淡黃色為度,取出,篩去麩皮,放涼(每山藥片100片,用麩皮10斤)。
《本草衍義》:"山藥入藥,其法,冬月以布裹手,用竹刀子剮去皮,于屋檐下風徑處,盛竹篩中,不得見日色。一夕乾五分,俟全乾收之,惟風緊則干速。"
【性味】甘,平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甘,溫。"
②《別錄》:"平,無毒。"
③《藥性類明》:"味甘,性涼而潤。"
④《藥品化義》:"生者性涼,熟則化涼為溫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肺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湯液本草》:"手太陰經(jīng)。"
②《傷寒蘊要》:"入手、足太陰二經(jīng)。"
③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、足太陰經(jīng)血分,兼入足少陰經(jīng)氣分。"
【功用主治】健脾,補肺,固腎,益精。治脾虛泄瀉,久痢,虛勞咳嗽,消渴,遺精、帶下,小便頻數(shù)。
補脾養(yǎng)胃,生津益肺,補腎澀精。用于脾虛食少、久瀉不止、肺虛喘咳、腎虛遺精、帶下、尿頻、虛熱消渴。麩炒山藥補脾健胃。用于脾虛食少,泄瀉便溏,白帶過多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傷中,補虛,除寒熱邪氣,補中益氣力,長肌肉,久服耳目聰明。"
②《別錄》:"主頭面游風,風頭(一作"頭風")眼眩,下氣,止腰痛,治虛勞羸瘦,充五臟,除煩熱,強鑰。"
③《藥性論》:"補五勞七傷,去冷風,止腰痛,鎮(zhèn)心神,補心氣不足,患人體虛羸,加而用之。"
④《食療本草》:"治頭疼,助陰力。"
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"助五臟,強筋骨,長志安神,主泄精健忘。"
⑥朱震亨:"生搗貼腫硬毒,能消散。"
⑦《傷寒蘊要》:"補不足,清虛熱。"
⑧《綱目》:"益腎氣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潤皮毛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6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。
【宜忌】有實邪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紫芝為之使,惡甘逆。"
②《湯液本草》:"二門冬為之使。"
【選方】①治脾胃虛弱,不思進飲食:山芋、白術(shù)各一兩,人參三分。上三味,搗羅為細末,煮白面糊為丸,如小豆·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食前溫米飲下。(《圣濟總錄》山芋丸)
②治濕熱虛泄:山藥、蒼術(shù)等分,飯丸,米飲服。(《瀕湖經(jīng)驗方》)
③治噤口。焊缮剿幰话氤袋S色,半生用,研為細末,米飲調(diào)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)
④治心腹虛膨,手足厥冷,或飲過苦澀涼劑,晨朝未食先嘔,或聞食即吐,不思飲食,此乃脾胃虛弱:山藥一味,銼如小豆大,一半炒熱,一半生用,為末,米飲調(diào)下。(《普濟方))
⑤補下焦虛冷,小便頻敷,瘦損無力:薯蕷于沙盆內(nèi)研細,入銚中,以酒一大匙,熬令香,旋添酒一盞,攪令勻,空心飲之,每旦一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⑥治諸風眩運,益精髓,壯脾胃:薯蕷粉,同曲米釀酒;或同山茱萸、五味子、人參諸藥浸酒煮飲。(《綱目》山藥酒)
⑦治小便多,滑數(shù)不禁:白茯苓(去黑皮),干山藥(去皮,白礬水內(nèi)湛過,慢火焙干用之)。上二味,各等分,為細末,稀米飲調(diào)服。(《儒門事親》)
⑧治痰氣喘急:山藥搗爛半碗,入甘蔗汁半碗,和勻,頓熱飲之。(《簡便單方》)
⑨治腫毒:山藥,蓖麻子,糯米為一處,水浸研為泥,敷腫處。(《普濟方》)
⑩治項后結(jié)核,或赤腫硬痛:生山藥一挺(去皮),蓖麻子二個。同研貼之。(《救急易方》)
⑾治乳癖結(jié)塊及諸痛日久,堅硬不潰:鮮山藥和芎藭、白糖霜共搗爛涂患處。涂上后奇癢不可忍,忍之良久漸止。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
⑿治凍瘡:山藥少許,于新瓦上磨為泥,涂瘡口上。(《儒門事親》)
紫青藤根 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 【異名】青藤、畫眉杠、鐵骨散、常青藤、山黃芪、小葉青金華《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》)。 【來源】為鼠李科植物牯嶺勾兒茶的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牯嶺勾兒茶 落葉纏繞灌木,...
紫彈樹 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 【來源】為榆科植物紫彈樹的莖、葉及根皮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紫彈樹 落葉喬木,高達14米。一年枝有赤褐色細軟毛。葉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3.5~8厘米,中上部邊緣有單鋸齒,稀...
紫花魚燈草 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 【異名】斷腸草(《草木便方》),羊不吃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。 【來源】為罌粟科植物刻葉紫堇的全草或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刻葉紫堇,又名:裂苞紫堇。 二年或多年生草...
珍珠蓮根 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 【來源】為?浦参镎渲樯彽母,植物形態(tài)詳"石彭子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治乳癰,慢性關(guān)節(jié)痛風。 【選方】①治乳癰:珍珠蓮根一至二兩。煎服。 ②治慢性關(guān)節(jié)痛風:珍珠蓮根(...
粘山藥 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 【異名】牛尾參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,粘狗苕、粘芋(《貴州藥植目錄》)。 【來源】為薯蕷科植物粘山藥的塊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粘山藥,又名:近光薯蕷。 多年生纏繞草本。...
大黃蜂子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露蜂房子(《備急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的幼蟲。原動物詳"露蜂房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涼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胸腹脹痛,干嘔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...
山芭蕉子 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野蕉 多年生粗壯草本。莖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單葉7~9片,螺旋狀排列,葉柄具深槽,下部具葉鞘;,葉片長橢圓形,長1~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