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0 2023-10-07
鳧肉
(《綱目》)
【來源】為鴨科動物綠頭鴨的肉。
【動物形態(tài)】綠頭鴨,又名:鳧(《詩經》),鶇8、沈鳧(《爾雅》),松鳧(《南越志》),野鴨、野鶩、晨鳧(《綱目》),大紅腿鴨、鳧鴨、大麻鴨、水鴨。
體長約60厘米,嘴呈黃綠色,嘴甲黑色。虹膜紅褐色。雄鳥頭和頸輝綠色,頸下有一白環(huán)。上背和肩暗灰褐色,密雜以黑褐色纖細橫斑,并鑲著棕黃色羽緣;下背轉為黑褐,羽緣較淺。腰和尾上覆羽黑色,并著金屬綠光輝。兩翅大都灰褐色;翼鏡藍紫色,其前后緣均為絨黑色,更外綴以白色狹邊,三色相襯極為醒目。尾羽大部分白色,僅中央4枚色黑而上卷。胸栗色,羽緣淺棕;下胸的兩側、肩羽及脅大多灰白;腹淡灰;尾下覆羽絨黑色。雌鳥尾羽不卷,體黃褐色,并雜有暗褐色斑點。腳橙黃色,趾間有蹼,爪黑色。
棲息河湖蘆葦叢中。主食植物,兼吃貝類、蠕蟲及甲殼類等。在我國北方繁殖,在長江流域或更南地區(qū)越冬。
本動物的羽毛(鳧羽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性味】甘,涼。
①孟詵:"寒。"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涼,無毒。"
③《飲膳正要》:"味甘,微寒,無毒。"
【歸經】《本草求真》:"入脾、胃、肺、腎。"
【功用主治】補中益氣,消食和胃,利水,解毒。治病后虛羸,食欲不振,水氣浮腫,熱毒瘡癤。
①孟詵:"主補中益氣,消食,消蟲,平胃氣,調中。又身上諸小熱瘡,多年不可者,但多食之。"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補虛助力,和胃氣,消食,治熱毒風及惡瘡癤,殺腹藏一切蟲,大補益病人。又治水氣浮腫,和五味作粥啖之。"
③《日用本草》:"利水,導熱毒,去風氣瘡腫。"
④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補心養(yǎng)陰,行水去熱。清補心肺。"
⑤《本草求原》:"益肺胃陰氣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煮食。
【宜忌】《日華子本草》:"不可與木耳、胡桃、豉同食。"
扶; (《綱目》) 【異名】花上花(《南越筆記》),大紅花(《漢英韻府》),土紅花(《陸川本草》),大紅牡丹花、吊鐘花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朱槿(《南...
扶桑葉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錦葵科植物朱槿的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扶;"條。 【化學成分】葉和莖含蒲公英賽醇乙酸酯和β-谷甾醇。 【藥理作用】葉和莖的煎劑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輕度興奮作用,對離體大鼠子宮、...
佛甲草 (《本草圖經》) 【異名】火燒草、火焰草(《履巉巖本草》),佛指甲(《綱目》),半支連(《醫(yī)宗匯編》),狗牙半支、鐵指甲(《綱目拾遺》),禾雀舌(《嶺南采藥錄》),禾雀蜊(《廣州植物志》),萬...
茯苓皮 (《綱目》) 【異名】苓皮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的外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茯苓"條。 【藥材】茯苓皮多為長條狀,大小不一,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,有疣狀突起,內部白色或灰棕...
粉團花根 (《綱目拾遺》) 【異名】土常山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虎耳草科植物圓錐繡球或大花圓錐繡球的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粉團花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治瘧疾,爛喉。 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"接...
孩兒草 (《嶺南采藥錄》) 【異名】藍色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明萼草(《種子植物名稱》),甴曱草、黃蜂草(《廣東中藥》Ⅱ),積藥草、土夏枯草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 【來源...
地耳草 (《植物名實錄》) 【異名】田基黃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水榴子、香草(《質問本草》),斑鳩窩、雀舌草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蛇喳口(《草木便方》),合掌草、跌水草(《分類草藥性》),七寸金、一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