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0 2023-10-07
白背葉
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
【異名】白帽頂、白膜葉(《嶺南草藥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大戟科植物白楸的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白楸又名:白背娘、白背桐、白樸樹、白泡樹、白面簡、白鶴樹、白匏仔、白背木、白面虎、白吊栗、野桐、白面戟、木梗天青地白、白毛樹、野芙蓉、白林樹、橡皮柴、谷皮柴、白桃葉、白面風。
灌木或小喬木,小枝、葉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狀茸毛。葉互生,圓卵形,長7~17厘米,寬5~14厘米,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,具2腺點,先端漸尖,全緣或不規(guī)則3裂,有稀疏鈍齒,上面近無毛,下面灰白色,密被星狀茸毛,有細密棕色腺體;葉柄長1.5~8厘米,密被柔毛;▎涡裕菩郛愔;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,長8~25厘米,被黃褐色茸毛;雄花簇生,萼片3~4,卵形,外被密毛,內(nèi)面有紅色腺點,無花瓣,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分離;雌花單生,花萼鐘狀,具不等的5裂,外被星狀茸毛,無花瓣,子房3室,密生星狀茸毛,花柱3。蒴果近球形,密生羽毛狀軟刺。籽粒小,圓形,色黑而有光澤。花期6~7月。果期10~11月。
生于山谷、村邊、路旁或灌木草叢中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本植物的根(白背葉根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.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
【性味】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寒,無毒。
【功用主治】清熱,利濕,止痛,解毒,止血。治淋濁,胃痛,口瘡,痔瘡,潰瘍,跌打損傷,蛇咬傷,外傷出血。
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清熱,利水,祛風濕,止痛。治淋濁,痔瘡,跌打,蛇傷。止癢,消腫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。外用:研末撒或煎水洗。
【選方】①治胃痛嘔水:白背葉草頭浸男子尿一星期,取起洗凈曬干。每用二兩,雄雞一只去腸雜頭肺,水適量燉服,每星期一次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②治鵝口瘡:白背葉適量蒸水,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處,一日三次,連抹兩天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③治外傷出血,潰瘍:白背葉曬干,擦成棉絨樣收貯,出血時取適量貼上,外加繃帶固定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④治皮膚濕癢:白背葉煎水洗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⑤治產(chǎn)后風:白背葉、艾葉,酒煎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⑥治潰瘍:白背葉鮮葉搗爛,麻油或菜油凋敷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⑦治跌打扭傷:鮮白背葉適量,搗敷。(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慢性中耳炎
取干白背葉1兩研成粗末,加水半斤,置于加蓋的瓷盅內(nèi),隔水燉2小時以上,去渣,過濾,濾液內(nèi)加適量防腐劑。用時先將患耳膿水洗凈,藥棉拭干,再滴入藥液,每次3~4滴,每日3次。療程3~15天。77例經(jīng)1~12個月隨訪,痊愈32例,顯效24例,好轉(zhuǎn)21例。
芭蕉葉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葉片,植物形態(tài)詳芭蕉根條。 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 【性味】甘淡,寒。 ①《本草再新》:味甘苦,性大寒,無毒。 ②《江西草藥》:...
白豆蔻殼 (《藥性切用》) 【異名】豆蔻殼(《飲片新參》),白蔻衣(江蘇)。 【來源】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殼。植物形態(tài)詳白豆蔻條。 【性味】《飲片新參》:味微辛。 【功用主治】...
霸王根 (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 【來源】為蒺藜科植物霸王的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霸王 灌木,高約1米。根粗壯,外皮棕色。枝開展,皮淡灰色,小枝先端刺狀。葉在老枝上簇生,在...
白堊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白涂(《說文》),白善土(《別錄》),白土子(《本草衍義》),畫粉(《綱目》)。 【來源】為沉積巖類巖石白堊的塊狀物或粉末。 【礦物形態(tài)】白堊 由方解石質(zhì)...
白果根 (《重慶草藥》) 【來源】為銀杏種植物銀杏的根或根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白果條。 【采集】9~10月采。 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根皮含白果苦內(nèi)酯C、M、A、B。 【性味】味甘,性溫平,無毒。...
和筋草 (《湖南藥物志》) 【異名】大雞腸草、鵝兒腸。 【來源】為石竹科植物日本狗筋蔓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日本狗筋蔓 多年生草本,長1~1.5米。莖細長,蔓性,多分枝,密被黃...
和他草 (廈門《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》) 【異名】仙人撒網(wǎng),滿地氈(廈門《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》)。 【來源】為梧桐科植物蛇婆子的根和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蛇婆子 半灌木,高35~150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