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蟬花
178 2023-09-28
巴戟天
(《本經(jīng)》)
【異名】巴戟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雞腸風(fēng)(《中藥志》),兔子腸(《中藥材手冊》)。
【來源】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巴戟天,又名:三蔓草(《唐本草》),不雕草(《日華子本草》),雞眼藤、黑藤鉆、糠藤、三角藤。
纏繞或攀緣藤本。根莖肉質(zhì)肥厚,圓柱形,支根多少呈念珠狀,鮮時外皮白色,干時暗褐色。有蜿蜒狀條紋,斷面呈紫紅色。莖圓柱狀,有縱條棱,小枝幼時有褐色粗毛,老時毛脫落后表面粗糙。葉對生,長橢圓形,長3~13厘米,寬1.5~5厘米,先端短漸尖,基部楔形或闊楔形,全緣,下面沿中脈上被短粗毛,葉緣常有稀疏的短睫毛;葉柄有褐色粗毛;托葉鞘狀。花序頭狀,花2~10朵,生于小枝頂端,罕為腋生;花萼倒圓錐狀,長3~4毫米,先端有不規(guī)則的齒裂或近平截;花冠肉質(zhì)白色,花冠管的喉部收縮,內(nèi)面密生短毛,通常4深裂;雄蕊4枚,花絲極短;子房下位,4室,花柱2深裂。漿果近球形,直徑5~9毫米,成熟后紅色,頂端有宿存的筒狀萼管;ㄆ4~5月。果期9~10月。
野生于山谷、溪邊或山林下,亦有栽培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福建等地。
【采集】冬、春季采挖,洗凈泥土,除去須根,曬至6~7成干,用木糙輕輕捶扁,曬干;或先蒸過,曬至半干后,捶扁,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的根呈彎曲扁圓柱形或圓柱形,長度不等,直徑約1~2厘米。表面灰黃色。有粗而不深的縱皺紋及深陷的橫紋,甚至皮部斷裂而露出木部,形成長約1~3厘米的節(jié),形如雞腸,故土名雞腸風(fēng)。折斷面不平,橫切面多裂紋;皮部呈鮮明的淡紫色,木郎黃棕色,皮部寬度為木部的兩倍。氣無,味甜而略澀。以條大、肥壯、連珠狀、肉厚、色紫者為佳。條細(xì)瘦、肉薄、色灰者質(zhì)次。
主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【炮制】巴戟天:揀去雜質(zhì),用熱水泡透后,趁熱抽去木心,切段,曬干。炙巴戟:取甘草,搗碎,置鍋內(nèi)加水煎湯,撈去甘草渣,加入揀凈的巴戟天,煮至松軟能抽出木心時(此時余湯不宜多),取出,趁熱抽去木心,曬干。(每巴戟天100斤,用甘草6斤4兩)鹽巴戟:取揀凈的巴戟天,用鹽水拌勻,入籠蒸透,抽去木心,曬干。(每巴戟天100斤,用鹽2斤,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)
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凡使巴戟天,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,待稍軟漉出,卻用酒浸一伏時又漉出,用菊花同熬令焦黃,去菊花,布拭令干用。
②《綱目》:以酒浸一宿,判焙入藥,若急用,只以溫水浸軟去心用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 根含蒽醌、黃酮類化合物。
【性味】辛甘,溫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辛,微溫。
②《別錄》:甘,無毒。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味苦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肝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脾、腎二經(jīng)。
②《本草新編》:入心、腎二經(jīng)。
③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入足厥陰肝經(jīng)、足陽明胃經(jīng)。
【功用主治】補(bǔ)腎陽,壯筋骨,祛風(fēng)濕。治陽痿,少腹冷痛,小便不禁,子宮虛冷,風(fēng)寒濕痹,腰膝酸痛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大風(fēng)邪氣,陰痿不起,強(qiáng)筋骨,安五臟,補(bǔ)中增志益氣。
②《別錄》:療頭面游風(fēng),小腹及陰中相引痛,下氣,補(bǔ)五勞,益精。
③《藥性論》:治男子夢交泄精,強(qiáng)陰,除頭面中風(fēng),主下氣,大風(fēng)血癩。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安五臟,定心氣,除一切風(fēng)。療水腫。
⑤《綱目》:治腳氣,去風(fēng)疾,補(bǔ)血海。
⑥《本草求原》:化痰,治嗽喘,眩暈,泄瀉,食少。
⑦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補(bǔ)腎壯陽,強(qiáng)筋骨,祛風(fēng)濕。治腎虛腰腳無力,痿痹癱瘓,風(fēng)濕骨痛,神經(jīng)衰弱,陽萎遺精,早泄,失眠;婦女不育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熬湯,1.5~3錢;入丸、散、浸酒或熬膏。
【宜忌】陰虛火旺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覆盆子為之使。惡朝生、雷丸、丹參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凡病相火熾盛,便赤,口苦,目赤目痛,煩躁口渴,大便燥秘,法咸忌之。
③《得配本草》:火旺泄精,陰虛水乏,小便不利,口舌干燥,四者禁用。
【選方】①治虛羸陽道不舉,五勞七傷百病。能食,下氣:巴戟天、生牛膝各三斤。以酒五斗浸之,去滓溫服,常令酒氣相及,勿至醉吐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婦人子宮久冷,月脈不調(diào),或多或少,赤白帶下:巴戟三兩,良姜六兩,紫金藤十六兩,青鹽二兩,肉桂(去粗皮)、吳茱萸各四兩。上為末,酒糊為丸。每服二十丸,暖鹽酒送下,鹽湯亦得。日午、夜臥各一服。(《局方》巴戟丸)
③治風(fēng)冷腰胯疼痛,行步不得:巴戟一兩半,牛膝三兩(去苗),羌活一兩半,桂心一兩半,五茄皮一兩半,杜仲二兩(去粗皮,炙微黃,判),干姜一兩半(炮裂,判)。上藥搗羅為末,煉蜜和搗三、二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于食前,以溫酒飲下三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巴戟丸)
④治小便不禁:益智仁、巴戟天(去心,二味以青鹽、酒煮),桑螵蛸、兔絲子(酒蒸)各等分。為細(xì)末,酒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食前用鹽酒或鹽湯送下。(《奇效良方》)
⑤治白濁:菟絲子(酒煮一日,焙干)、巴戟(去心,酒浸煮),破故紙(炒)、鹿茸、山藥、赤石脂、五味于各一兩。上為末,酒糊丸?招柠}湯下。(《普濟(jì)方》)
?草果穗 (《本草推陳》) 【來源】為桑科植物?草的果穗,植物形態(tài)詳?草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《本草推陳》:治肺結(jié)核潮熱,盜汗。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(鮮者1~3兩)。 【...
桄榔面 (《本草拾遺》) 【來源】為棕櫚科植物桄榔樹干髓部的淀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桄榔子條。 【采集】將樹干割斷,去皮,取髓部曬干,磨粉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甘,平,無毒。 【功...
鵪鶉 (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鶉鳥(《毛詩傳》),循(《禽經(jīng)》注),宛鶉(《廣志》),赤喉鶉(《動物學(xué)大辭典》),紅面鵪鶉(《中國動物圖譜?鳥類》)。 【來源】為雉科動物鵪鶉的肉或...
八角楓根 (《簡易草藥》) 【別名】白龍須(《簡易草藥》),白金條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白筋條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根、須根或根皮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...
八仙花 (《植物名實(shí)田考》) 【別名】粉團(tuán)花、紫陽花(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虎耳草科植物繡球的根、葉、花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繡球 落葉灌木。小枝粗壯,有明顯的皮孔與葉跡...
白礬 (《雷公炮炙論》) 【異名】石涅(《山海經(jīng)》),礬石、羽涅(《本經(jīng)》),羽澤(《吳普本草》),涅石(《山海經(jīng)》郭璞注),礬石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,理石(《藥性論》),白君、明礬、雪...
紫葳莖葉 (《別錄》) 【異名】凌霄藤、爭墻風(fēng)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,白狗腸(《廣西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紫葳種植物紫葳的莖葉,植物形態(tài)詳"凌霄花"條。 【性味】苦,平。 ①《別錄》:"味苦,無毒。...